
她是物探科研战线的“花木兰”,以娇小身姿扛起保障能源资源安全重任,啃下煤田地震勘探、岩盐勘探、变质岩与岩浆岩深层地震勘探多领域技术攻关“硬骨头”。她是奋战在地震勘探前沿的“铁娘子”,十八年间深深扎根在地质勘查主战场,多次向地球深部探测发起挑战,手握攻深探盲的“金钥匙”。她就是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地质工作者”——李雪梅。
逐梦一线绽芳华 砺得寒梅分外香
2007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李雪梅怀着“地质报国”的梦想,来到了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作为勘探“男人帮”中唯一的女队员,她从未退缩。在陕西老爷岭山区踏勘时,她跟随团队跋涉于险峻的山谷,寻找最佳线位、井位。在李雪梅看来,选择地质工作,就意味着选择艰苦,选择与危险相伴。面对沿途的动物白骨和崎岖山路,她娇小的身躯总能展现出大能量。她说:“地质人见证的壮丽风景,本就藏在常人难以抵达的地方。”
新疆淖毛湖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对于李雪梅来说同样是一场艰苦的鏖战。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她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坚守了三个多月,从初到工区的大雪纷飞,到施工结束时的烈日灼灼,她与团队经历了极寒与酷暑的双重考验。戈壁的春季风沙肆虐,七级以上大风几乎不间断,最大风力甚至达到十级。即使全副武装,也难敌风沙的入侵和强紫外线的照射。“收工回到驻地,我们把衣服抖一抖就是一场沙尘暴。”李雪梅调侃道。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她考虑更多的却是如何降低风沙对数据采集的影响。针对戈壁滩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她优化采集参数,调整观测方案,加强资料监控,最终使资料信噪比实现质的飞跃。
多年在野外摸爬滚打,李雪梅曾因环境恶劣而鼻血不止,因气候干燥而皮肤皲裂,也曾因山区海拔高而缺氧,甚至曾在山崖迷路。但正是这些磨砺,锻造了她坚韧不拔的品格。她坚定地说:“条件艰苦是客观存在的,但困难都是能克服的,想要掌握实际情况,人就必须扎在现场!”
一路走来,李雪梅的足迹遍布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多个省区,为地方矿产资源安全生产罩上了“金钟罩”。
潜心攻关破壁垒 自有清香沁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相比上天入海,地下空间的探索更为神秘且富有挑战性。作为物探战线的科技工作者,2020年,李雪梅带队向深地震探测发起冲锋。
在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地区,李雪梅顶着40℃的高温天气,每天来回奔波2万步以上,沿线布设变观炮点位置与井深,只为确保每一次的精准激发。在强紫外线照射下,原本清秀的脸庞被晒得黝黑,她笑言:“地质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成果。”在高质量野外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利用深部探测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对山东省胶东地区实现最大深度43000米的探测,首次揭开了华东地区莫霍面反射界面的神秘“面纱”,为山东招远地区的黄金资源勘探提供了关键数据。此外,她开创性地使用地震技术,在变质岩、岩浆岩区开展深部探测适用性分析,成功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地震反射波中“显形”,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赤忱不渝传薪火 笑看桃李满园春
作为物测队物探技术领域的“领头雁”,李雪梅不仅专注于科研攻关,更致力于人才培养。她带领团队创收上亿元,培养出10余名技术骨干,并多次创造骄人纪录。在山东鄄城县夏庄地区,首次发现盐矿资源量超11亿吨,打破了该地区缺矿的“魔咒”;在淮安周高盐矿项目中,探明深部300米厚岩盐矿体,助力卤水年产能达到1633万立方米;团队累计斩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10余项。
18年芳华岁月,18年逐梦前行,李雪梅用青春丈量大地,用梦想叩问地球深部。从崇山峻岭的西南到茫茫戈壁的西北,从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她秉承着“地质报国”初心,肩负起能源勘查重任,以坚韧意志书写新时代地质女性的风采。正如她的名字——雪梅,在雪地中绽放,在砥砺中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