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灌时水漫田埂,秋旱时靠天收谷”,赣州市全南县中寨乡水务站站长刘建荣一句话道出了老灌区的多年沉疴。2023年,为破解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难题,全南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启动。
从“望天收”到“智慧灌”,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科技为笔,在全南县的绿水青山间描绘出“渠畅、水清、粮丰、民富”的锦绣画卷。全南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一场灌区蝶变,引汩汩清流涌入“大地血脉”,在万亩良田间谱写了永续发展的动人交响乐章。
织好“水网”
释放乡村振兴“水活力”
项目区内众多老灌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普遍存在渠道淤塞坍塌、闸门锈蚀严重、山塘渗漏、灌溉方式粗放等问题,导致灌溉效率逐年降低,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
硬件升级,迫在眉睫!
为突破困局,江西中煤所属中煤水利公司组建攻坚小组,展开拉网式地形地貌勘察,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对保存较好的工程进行整治加固“基础改造”,升级渠道、管网等硬件,为未来智能化改造预留空间,确保县域内水利系统可持续发展。对需要新建的山塘,采用“智能改造+生态修复”的方式,实施清淤扩容、生态护坡、智能管网铺设等工程,构建起“蓄得住、引得进、灌得上”的现代化灌区新格局,探索出集农业灌溉、居民用水、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利用新模式,为灌溉系统打造强劲水“心脏”。
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山塘1座、整治加固山塘57座、除险加固水库2座、新建泵房2处、重建拦水陂4座、新建挡墙1处,显著提升生态储水能力。
“我们沿灌区公路铺设PE管,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减少征地占用,利用地势水头落差优势,通过重力自流引水,实现高效节能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管道阀门定期开启,利用水流冲刷实现自动清淤,确保输水畅通。”项目负责人程明华介绍道。
项目部开启了一场“血管再造”手术,对灌区16.06千米的骨干渠道实施高标准节水改造,将输水网络延伸至各村农田的“神经末梢”,使输水效率显著提升。
数智兴水
打好降本增效“金算盘”
硬件提升,还远远不够。软件赋能,才能让“治水”变“智水”。
在项目重点打造的李山灌区,新研发的智慧水利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为核心,通过智能控制和实时监测,实现流量的自动调节。
“以前跑现场,根据经验判断是否开闸放水,现在通过系统反馈的土壤湿度、蓄水量、天气等数据,就能实现自动化调度。”灌区控制中心内,管理人员根据系统数据,通过鼠标一键操作,就能实现5千米外的智能分水闸门自动开启,让水流进入田间各个角落。
该系统应用智能清淤、可视化监测等前沿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监测网络,显著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精准滴灌与长效运行的目标。
李山灌区智慧化建设已然成为全南县积极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添绿增彩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丰收”
潺潺清水穿过管道,浸润万亩良田,也流淌进百姓的心田,焕发出绿色新生。
“以前遇上没水只能看着秧苗枯死,雨水多的时候又会把田埂冲出缺口,现在改造好了灌溉系统,今年指定能增产增收。”全南县中寨乡种粮大户李熏珠看着田里的秧苗,满脸笑意。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南县农业灌溉难题得以解决,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节水改革与现代化转型。此外,灌区的改造有效遏制了因不当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修复能力,为当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生态基础。
从“靠天等水”到“指尖调水”,江西中煤水利公司通过对水资源的精细管理和高效利用,让老旧灌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