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的新型纳米钯催化体系实现甲烷向甲醇的近完美转化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周楚军)近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发表重大研究成果,其研发的新型纳米钯催化体系实现了甲烷向甲醇的近完美转化,为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南方案”。这一突破使我国在深海能源利用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开辟了新路径。
南海“可燃冰”长期以来因甲烷转化难题未能充分利用。传统转化工艺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仅能耗巨大,还导致大量甲烷被过度氧化为二氧化碳,造成双重浪费。海南大学团队研发的纳米级钯催化剂,通过晶面精密调控技术,实现了两大颠覆性创新:甲醇选择性高达99.7%,近乎零损耗;反应温度仅需70摄氏度,较传统工艺节能60%,设备投资成本降低40%。
作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可燃冰”在我国南海储量丰富,此次技术突破使南海“可燃冰”就地转化成为可能。甲醇作为“化工之母”,不仅是清洁燃料,更可合成新材料、特种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海洋能源装备进口免征关税政策将大幅降低技术转化成本。海南大学团队正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化,计划构建“开采-转化-制造”全链条创新体系。业内分析认为,该技术成熟后,海南将成为全球深海能源开发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将推动甲醇燃料、高端化工材料等产业升级,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