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志书《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构成志书系列重要内容之一、涵盖全国94个Ⅱ级区带的《中国矿产地质志》成矿区带志书研编工作全部完成。
成矿区带是具有较丰富矿产资源及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在某一成矿区带内往往具有主导的成矿地质环境、地质演化历史及与之相应的区域成矿作用,其内各类矿床组合往往有规律地集中分布,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区域性宏观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中国矿产地质志》区带志书作为实现国域面积全覆盖研编的一项重要内容,覆盖全国94个Ⅱ级成矿区带,其中包括:34个省域内成矿区带志书,由各省级志书承担单位负责完成;14个重点成矿区带志书,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牵头组织完成;42个跨省区成矿区带志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地调中心负责完成;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区志书,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单位分别完成。除全国成矿规律总志外,94个Ⅱ级成矿区带将计划编撰、出版40余部志书。截至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区带志书研编工作全部完成,6部志书正式出版发行,成矿规律总结首次实现了国域面积全覆盖。
内容上,《中国矿产地质志》区带卷志书系统总结了各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特征、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厘定了矿床成矿系列,构建了区域成矿谱系和区域成矿模式,系统总结了各区带的成矿规律,开展了成矿潜力评价和预测,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四个海区志书的研编成果,对滨海砂矿尤其是国家“十四五”时期铬、铪矿找矿勘查工作部署具有指导意义;志书《南岭卷》对南岭成矿带矿产资源百年勘查成果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南岭及邻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具有多样化的新认识,创新性提出“隐伏地慢柱长期改造大陆壳”的区域成岩成矿新机制,指出“多旋回多方向多因共铸”是南岭成矿带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深化了对区域成矿理论尤其是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认识等。志书《大兴安岭卷》全面反映了大兴安岭成矿省矿产资源概貌和特点,提出了大兴安岭南段高分异花岗质岩聚与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等新认识,志书还综合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和矿产勘查新成果,开展了50种矿产新一轮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远景预测,圈定267个综合预测区,为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系统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