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36国石头城是公元初期塔吉克人先祖建立的“朅盘陀国”的都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时,古石头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 《汉书·西域传》记载:“蒲型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 唐朝统一西域后,古石头城是设有葱岭守捉所。 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庭在石头城建立薄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和增补。 1954年,石头城成为塔吉克自治县首府。 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对石头城遗址北角的20个屋舍中的4个进行调查。 1990年,新疆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到塔什库尔干调查石头城遗址。 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5年对石头城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每年申请和获批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5年共完成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 二、石头城遗址特点 石头城遗址位于塔县县城的东北角,是用石头垒建起来的城堡,修建在塔什库尔干河左岸高约20米的孤丘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古城由城墙、城门、寺院、居住遗址和清代城堡等部分组成,周长约1285米。古城建在山上,因自然环境的限制,呈不规则四边形,现四面墙垣保存尚好。石头城大体上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石头城遗迹面积大,内容丰富,有宫殿民居遗址,有寺庙和壁画残存痕迹,更有城堡围墙痕迹。从石头城所处的地貌、位置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分析,它属于唐代朅盘陀国故址,是中原各王朝与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各国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曾经为繁荣中西交通起过重要作用。唐开元年间于此置葱岭守捉。 三、石头城有外城、内城两个部分 外城还可分为北区和南区,内城里面又包含三个呈鼎足之势的子城,即北子城、东子城和西子城。北子城是后来清代城所在位置,应该是当时的宫城。北子城本身具有复杂的高、中、低三层结构,各自有城墙和马面等建筑结构。考古发掘发现,整个石头城遗址内有相对独立的宫殿区、居住区、寺庙区、羊马城、商业驿站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对不同地点城墙、马面、坡道、城门瓮城和房屋进行清理、解剖,揭示了不同的构筑方式和历史沿革。以外城北区的城墙和马面为例,各部分有清楚的叠压关系,明显经过多次维修加固与改扩建。东、西城门结构复杂,具有少见的内瓮城结构,有利于加强城门防御能力,同样也进行过多次改扩建。比较特殊的是这两处城门后期都进行过封堵,人口变窄或完全封闭,这应该和城市功能的改变有关。 石头城的城门也比较特殊,北门结构复杂,大体保存完整,而所谓的南门就有比较多的争议,这里现为一处坍塌的豁口,可以看出断面比较规整,下部由土坯整齐地垒成,门柱的痕迹还较清晰,城内对应有专门的类似瓮城的构造,这里有一个暗门,也就是所谓的突门,是正式城门以外的秘密出口。 四、石头城佛教和寺院遗址 北子城西南发掘的结果和玄奘的记载相吻合,出土的佛像残块表明此地原来应该是佛寺,这里地势最高、面积最大,是北子城中位置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改建为童受伽蓝的老王宫所在地,而北子城北端应该是新王宫所在位置。 佛塔遗址 外城北区山坡上土石高台之前推断为一处窣堵波式佛塔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证实了台基的存在,还可以看出台基墙体修建工艺明显和别处不同,是用较大的石块垒成外表面较平整的墙体,大石块之间再用排列整齐的小石块仔细填充,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花墙结构,这和犍陀罗文明中许多建筑,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墙体比较相似,应该是受到犍陀罗文明的影响。 类似的石墙结构在藏传佛教寺庙、宫殿建筑中较常见,是这些藏式建筑最主要的墙体修建方式。清代城土墙采用分层垛泥的方法修建,也就是所谓的安江塔木,是一种在新疆应用较为广泛的筑墙方法,这样的土墙就叠压在早期的石墙外面,在清代土墙和早期石墙之间采用一层土一层石头的方式垫平。 石头城遗址东面有一寺院遗址,现残存墙壁长约18米、宽约4米,有房屋4至5间,土坯筑成。在墙壁上敷三层草泥,其中二层有色彩,局部还保留有壁画残迹,寺院西北角的壁画为佛像。居住遗址有两处,一处在城西,另一处在城的东南。 五、石头城的历史文化钩沉 石头城在历史上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从古至今有许多中外历史名人都曾经驻足于此。东晋的僧人法显,曾经早于玄奘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在他的《佛国记》中曾经记载:朅盘陀国在葱岭之中,这里是高寒山区,除了麦子能成熟之外,其他谷物都不能生长,当地生活有一千多名和尚,都属于小乘佛教。玄奘法师更是记载了“汉日天种”的故事;马可波罗、斯坦因都曾往返于帕米尔高原。石头城(朅盘陀国)在当时的帕米尔高原是一个有影响的佛教文化中心。据《法显传》记载,朅盘陀国“每五年举办一次佛事大会,佛会期间,四方沙门云集,众僧庄严而坐,坐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花,而国王及群臣则像遵照法令一样供养众僧一至三月”。供养完毕后国王还会赠予贵重珍宝。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朝僧人玄奘在求取真经回国时路经帕米尔高原,在当时的朅盘陀国曾逗留22天,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有关“童受伽蓝”的故事:据说在700多年以前(约1世纪),朅盘陀国在无忧王执政时,他的势力在帕米尔比较强大,当他听说呾叉始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的童受(印度佛教的四大思想家之一,又名鸠摩罗多,与当时的马鸣,提婆,龙树齐名,号称四日照世)的大名后,不惜兴兵征伐呾叉始罗国,强行把童受接到本国,并为之修建伽蓝,将自己的王宫改建为寺庙。寺庙台阁高广,佛像威严,雄伟壮观,让童受在那里做了住持,自己则迁居到王宫的东北隅。朅盘陀国无忧王将高僧童受接回自己王宫的时间正是1~2世纪的事。童受到来时王宫已建成,由此可以推测,塔什库尔干的古石头城建于东汉中期(25~220年),即50~60年间。另有一重要线索,中国西汉时代(前206~前23年)有西域都护府统辖的36国,其中有8国即在帕米尔高原上,其中的蒲犁国就是在塔什库尔干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蒲犁国,王治蒲犁谷……”,有人证实汉代的蒲犁谷即后来朅盘陀国王宫所在地石头城。唐开元年间(713年~727年),藏族先民建立的吐蕃古国,势力达到了帕米尔地区,朅盘陀国国王裴星带领一部分塔吉克人离开帕米尔,归附了吐蕃,从此朅盘陀国灭亡。此后,唐朝设立“葱岭守捉”,到了清朝,这里是“色勒库尔回庄”和“蒲犁厅”。 六、石头城的文物遗存及其文物价值 石头城遗址在调查过程中发掘出了唐乾元年间(758~760年)的铜钱以及3至8世纪在克什米尔地区广泛流传的梵语文字手抄本和一些文物,并对其中的木炭进行检测,确定其时间为1300多年以前。出土的羊形陶罐和石雕现收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博物馆,两件文物经鉴定定为国家级文物。 2019年,在石头城遗址核心区的宫城南部出土了一件打制石核和几件石片。从石器加工特点上看,石核年代应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核的原料是特意从他处带到此地用以加工石器,当时这里是古人的一处石器加工和生活地点,结合此地独特的环境位置,可以推断在距今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石头城遗址居住生活。 石头城遗址的发掘提升了考古人员对石头城和古代葱岭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对证明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体现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地区,进一步探讨历代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这次带领欧洲华商一行人重走丝绸之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特别在塔什库尔干县域考察了两天,随后还邀请了金刚法王来到此地进行了佛教传播和考古。可以说在清明节期间追思中巴经济走廊和瓦罕走廊的历代诸君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十分重要和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