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危救急的历史长河里,中医中药从未缺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整合资源推动道地药材协同发展,到科技创新重塑中医药产业格局,再到中医药文化传承激发乡村活力,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河南,其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正迈向新高度。
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道地药材的优异品质及核心优势。
早春时节,南阳市方城县杨集镇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内的裕丹参迎来育苗季。产业园负责人李业斐说,杨集镇已建成野生丹参、南阳艾等道地药材保护繁育基地,裕丹参规模化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材工厂化育苗,中医康养五大功能区,特别是药用植物园已成为农文旅体验的新窗口。
在驻马店市确山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7万吨,相关产值达8亿元。“确山夏枯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豫天源、天中艾等一大批“确”字号中药材品牌省内外知名,并被广州白云制药等知名药企指定为原料采购地。
位于豫东平原的商丘市虞城县,四季分明,适合种植120多种道地中药材,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授予“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该县界沟镇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河南省中药材之乡”。
当前,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70万亩、产量236万吨,2025年中药材种植规模将扩大至600万亩,种植和初加工产业产值预计将突破600亿元。伏牛山的丹参、柴胡,怀川的怀山药、怀地黄,大别山的玉竹、茅苍术、白术等都颇有口碑。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方城县杨集镇现代中医药产业园,科研楼里灯火通明。该产业园采用“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模式,已建成万余亩裕丹参GAP种植基地和660亩百药园研学基地。
科技赋能也让消费者更为便捷地使用中药汤剂。“鼠标一点,中药饮片一键‘变身’中药颗粒。”仲景宛西制药固体制剂六车间负责人介绍,生产线可实时查看3000多个监测点位的数据,对原料冲洗、煎煮、过滤、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环节实现远程全自动化提取控制。
在确山县爱必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中药贴剂、膏剂、粉剂、外用液体及艾草制品等琳琅满目。公司总经理冯超伟介绍,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以艾草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创新能力,更少不了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为强化产业发展硬支撑,确山县推进校地联手,先后与河南农大、山东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院士领衔、专家带头、技术人才支撑、乡土人才补充、技术能手兜底”的五级人才体系……
在平原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带动了中药材种植,让村镇发展拧成一股绳,在山区,中药材种植也带动了旅游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一抹亮色。
在漯河市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康养一条街,颐家生活民宿苑住着十几名从各地来体验中医康养项目的人。通过“土地+文旅+中医康养”的产业模式,大李村长期空置的老屋成了展示中医药文化、进行康养的园区,村民也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在商丘,睢阳区闫集镇的红花产业得到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的科技扶持。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红花花丝的亩产量显著提升,2024年亩收益超过4000元。
目前,河南省共有中药企业189家,营收超500亿元。中药单品种年销售超亿元的有25个。2025年,河南计划建成10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培育100家规模以上中药企业,中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去年揭牌亮相,一年来已进行四批成果转化。最近一批转化45个项目,金额超1.4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