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余年来的实践成效、机遇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在致辞中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经历多年规划与实施,成效显著,区域从初步建立向深入融合、提升效率的新阶段迈进。该战略强调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建设与社会政策“五个协同”,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杰发布了题为《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的主报告。报告强调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聚焦如何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推动协同发展,提出了消除体制障碍、强化区域协同、优化金融体系等策略,并强调了北京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在交通一体化、生态治理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领域成效显著,但市场驱动的产业协同仍然存在短板。面向未来,他建议坚持以“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为核心路径,通过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强化“两翼”带动及共建科技园区等举措,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与示范区。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密认为,当前京津冀发展的核心议题已从功能疏解转向构建高质量动力源,围绕未来发展,她强调需重点推进都市圈再集聚、深化实数融合、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培育内生动力与完善区域生态,真正激活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示范效能。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边继云研究员指出,京津冀地区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上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在转化过程中仍存在产业领域薄弱、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不深的现象。为此,她提出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创新成果转化盈利模式等策略,强调通过补齐发展短板、创新科技金融、优化产业生态等措施,增强区域吸引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不仅需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更关键在于激发区域内在的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的环境吸引力、营造区域的创新创业氛围、优化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真正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