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创新实施“片区化”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村庄界限,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多个村庄整合为一个发展单元,推动资源由“散”到“聚”,形成“抱团发展”的规模效应,走出了一条以片区振兴带动全域振兴的新路径。
目前,临沂市已建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振兴片区193个,覆盖3314个自然村,占全市7151个自然村的近半数,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单元”。
片区化发展的背后,是临沂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层考量。以往“抓村太小、资源零散,抓镇太大、统筹困难”,而以10个村左右为规模的片区,既能有效整合土地、资金、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又能实现区域协同、降低发展成本。同时,通过党建跨村联建、组建联合党支部,实现强村带弱村,有效破解“班子弱、选人难”问题。片区建设还推动资源集中投放、形成规模效应,逐步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补齐乡村高质量发展短板。临沂各县区立足实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蒙阴县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并进一步细分为三产融合型、特色农业主导型等5类共41个功能片区。西部的桃墟镇“环蒙山”片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精品民宿集群,带动香椿种植和乡村旅游;南部的垛庄镇片区则借助孟良崮红色资源,创新“国企+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平邑县推动规划、环境、产业、资源“四个连片”建设,将全县划分为74个片区。在“峪见蒙山”片区,通过规模种植金银花、山楂、板栗等特色作物,并发展旅游和民宿产业,带动3000多名山区群众实现增收。目前,该片区9个行政村的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的“崮下湖畔”片区整合18个自然村,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环水库修建生态驳岸25公里,保护性开发“一湖三崮”风景区,建设景观节点42处。2024年该片区吸引游客超过30万人,实现营收1200万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民宿入住游客数同比增长45%。
莒南县在片区化建设中突出“分层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县级层面规划西部粮油安全、中部特色产业、北部乡村旅游、东部传统种植四大片区;镇街层面则进一步细分为66个小片区,实现“一片区一特色”。坊前镇“百坊十八巷”衔接推进片区聚焦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以“共富工坊”为载体,将老配电室、供销社、知青馆等分别改造为石雕、玩具、校服工坊,并配套技能培训,推动“闲置地”变“增收地”。该镇计划3年内建设100家工坊,每村打造2条特色巷,串联9个村、1.7万村民及36个项目。目前已带动3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达1320万元。
片区化发展不仅激活了产业,也全面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蒙阴县华润希望小镇片区覆盖10个村,同步推进道路新建改建12公里,安装路灯1000余盏,建设体育公园、停车场和邻里之家等公共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县区各打各的特色牌、各唱各的拿手戏,片区建设和产业项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临沂市委书记张宝亮表示。片区化发展为临沂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也成为齐鲁样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