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地航拍
在我国西北边陲的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表温度计的水银柱早已冲破50摄氏度刻度。这片被誉为“能源明珠”的戈壁腹地,此刻正见证着一场跨越亿年的时空对话——由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地震工程分院承担的国能国神公司新疆准东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正在热浪中稳步推进。
一万五千余道高精度节点仪组成的“神经末梢”,在灼热的戈壁滩上精准布阵;百余名物探队员的橙色工装,在蒸腾的热浪中划出倔强的轨迹,他们用技术与汗水,解锁着侏罗系地层深处的能源密码。
凝心聚力 共赴征程 建强队伍抓执行
队伍建设是项目推进的根基。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人才能干事。当项目号角吹响,组建能打硬仗的队伍成为首要任务。在公司领导统筹调配下,吴侠、郭博文、高召奎等骨干迅速集结,刚从内蒙古项目撤下的张雨昊、张海伟紧随而至,就连刚治完腰椎间盘突出、仍戴着护腰带的李君成也请缨出战。这群曾于春节期间在新疆铁厂沟冰峰雪域攻坚的硬汉,如今重聚在炎热的戈壁中,迅速搭起队伍的“四梁八柱”,稳稳撑起项目的基本框架。
人员到齐后,如何高效推进工作?集思广益诞生的《工作总清单》,成为项目实施的“总纲”,从队伍、安全、质量到效率建设,每项工作都责任到人、清晰明确。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在测量班、放线班、震源班等传统工序班组外,新增四个专项小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如警惕哨兵,紧盯工地隐患;质量管理小组似严苛质检官,严控质量细节;生产推进小组像高效指挥官,调配资源保进度;民主管理小组则是队伍“连心桥”,倾听大家的心声。这“四驾马车”各展所长,合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地。
队伍建设不止于人和事的安排,后勤保障更是凝聚人心的关键。项目部安排刘保中专职负责后勤,既树好外部形象,更传递团队温暖。如今,会议室窗明桌净,施工方案、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张贴有序;食堂里,大厨每天变着花样备餐,米面齐全,西瓜管够;宿舍床铺整洁、24小时热水,足以让大家卸下一天的疲惫。伙食与住宿的改善,不只是物质提升,更是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大家笑着说:“吃得好、睡得香,干活更有劲!”心顺气顺的他们,工作热情与效率倍增,大家拧成一股绳,向着目标奋勇前行。
守护生命 温暖相伴 严管厚爱保平安
安全,是高悬在项目上空的明灯,照亮着前行路,也守护着每个职工的生命与家庭。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项目伊始,严格的队伍准入审核便筑起首道防线。年龄限制、文化要求、体检合格,标准看似苛刻,实则是对项目每个参与者生命的尊重与负责。
项目推进中,安全管理挑战重重。工区距驻地较远,出工路上大型车辆往来穿梭,交通安全成为重中之重。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行车规范,安排经验丰富的司机驾车,定期检查维护车辆。面对夏季高温,项目部灵活调整施工时间,避开高温时段,配备防晒装备、充足饮水与防暑药品,管理人员时常穿梭在各个施工点,送上清凉的饮品,叮嘱大家注意防暑降温。
工区常有野生动物出没,部分区域无信号。项目部明令禁止单独作业,要求结伴而行,每车配备对讲机,确保无信号区域联络畅通。安全管理小组每天都会对工地进行巡查,不放过任何安全死角。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工作,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这份严管背后,是对项目所有参与人员的深深关爱,让大家在密织的安全防护网中,全身心投入工作。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严控数据强质量
在质量建设的战场上,数据是最核心的成果。为确保施工质量,项目部从试验阶段便精心筹备,技术人员按照试验方案,严格进行试验,仔细分析数据,只为取得最精准的施工参数。
正式生产阶段,质量控制贯穿全流程。测量环节严格执行初始验证,每次RTK初始化后必须验证2个以上已知点,实时监控固定解、卫星数等状态,按比例开展班组自检与项目复测;排列铺设遵循位置准确、清障、挖坑标准,按“平、稳、正、直、紧”埋置节点,逐点拍照查验,定期巡查状态;震源作业精准定位,调平振动平板,与仪器班组协同确认后规范激发,全程监控设备状态。同时,项目部为及时监控数据质量,打破常规,每天滚动收回节点采集站,下载数据并进行细致分析。在工作主机前,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数据,不容数据存在丁点偏差。
全区最终数据量预计将达500T,地震工程分院果断增加工作主机和存储设备,提升处理能力。每一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都是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技术负责人高召奎表示:“数据是质量的生命线,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让项目在质量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争分夺秒 奋勇拼搏 稳“下限”提“上限”
有了完善的队伍保障、坚实的安全防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提效加速成为项目新的目标。施工现场,可控震源的轰鸣与电台的呼叫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首激昂的奋进之歌。
在现有高日效的基础上,项目部会同甲方现场综合研判后,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强化设备人员协同,增配可控震源操作人员,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充足备品备件,确保稳定“下限”、努力提高“上限”,提升施工时效。
太阳刚跃出地平线,35摄氏度的高温已炙烤大地。生产推进小组的张雨昊穿梭在震源车之间,工装后背被汗水浸透。陈思远蹲地核对桩号,笔记本上写满施工数据。仪器操作员王大光跳下车灌了口水,拍着李君成的肩膀问:“老腰还行不?”这名带伤的老兵主动值夜班,护腰带上的魔术贴刺啦作响。
中午,刘保中驾驶后勤车送来绿豆汤,笑着吆喝:“张工,今天超计划20%,晚上加肉菜!”大家三两口喝完,转身又投入工作中。
凌晨2时,工区灯火通明。操作设备的眼神专注,记录数据的笔尖飞快,协调工作的声音洪亮,灯光下的身影格外坚毅。
凌晨4时,最后一台震源车熄火,郭博文在调度车上用红笔圈下进度线,通知晚班收队。归途车灯晃见人影,早班队伍已载满仪器赶来,两拨人挥手致意,在戈壁滩上接续着攻坚的脚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零下30摄氏度的铁厂沟到50摄氏度的准东,半年间跨越冰与火,仍是这份事业,仍是这群人,他们善战且光荣。相信在准东项目这40余平方公里的舞台上,他们定能舞出精彩,早日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