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来之前,笔者突然想起了5000年前为中华民族开创火的文明始祖炎帝,他是五谷杂粮的发现者和神农尝百草的中医始祖,同时,他还是中国茶叶始祖。在炎黄蚩尤三帝排行第一,资格最老。所以笔者本文标题把它命名为《拜祭中华民族第一帝》。从3月13日开始,笔者从北京穿越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抵达上海,然后又途经江苏、浙江丽水、江西井冈山,最后抵达湖南炎陵、茶陵等县考古了炎帝陵等上古文化古迹,随后又到湘潭、韶山、长沙寻找到众多全球出击,世界为家的好项目。 一、炎帝陵的传说是真实的历史写照 卞洪登博士带团前往炎帝陵祭拜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与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氏”。少典氏与有氏两个氏族都生活在以河洛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多地之争,分别是:洛阳孟津、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炎黄子孙在炎帝陵山门前操练广场舞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二、辽朝认祖炎帝是其先人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 章太炎《国学略论》:“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三、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
炎帝陵后山排列的历代君王祭拜的碑林题词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整合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四、炎帝在华夏民族形成中的贡献 朱毛会师的炎帝陵附近的万寿宫 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对“诸华”和“诸夏”各部落的合称。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融合后逐渐东迁。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黄帝族方国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方国。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祭拜炎帝陵神农氏雕像前留个影 “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最后,炎帝族和黄帝族讲和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炎黄二帝联手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融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据载虞、夏、商、周都是炎黄二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 五、炎帝是华夏农耕文明奠基人 炎帝部落作为早期华夏族的主干,在其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其迁移和活动空间也必然是从点到面不断扩展扩大的,已有多处地方留下有关炎帝生平、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的传说与历史遗迹。其中有陕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就发祥地的说法而言:影响较大的有陕西宝鸡说、湖南九嶷山说、湖北随州说,“黔中”(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会同)说。其中应以“宝鸡说”较多信。 朱毛第一次会师在炎帝陵万寿宫 其中,陕西宝鸡的炎帝,是以粟作农业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农业的代表和北方农业文明的奠基人,可称为“北方炎帝”。由于炎帝时代没有文字,更谈不上史籍记载了。于是,中国各地农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据传说而名垂千古;由于各种各历史原因,南方炎帝”(南方的农业奠基人)则因为华夏早期以北方为中心的文化传播途径所限,其影响范围和知名度相对于“北方炎帝”应该是相对较少。炎帝在南方肯定是存在的同样有诸多贡献物证,而且其对华夏农耕文明的贡献绝对不亚于北方炎帝”,因为湖南发现了早于炎帝数千年距今1.2万年的人工栽培的稻谷。根据史籍记载和2009年5月一些专家在湖南会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断定,湖南民俗学者阳国胜提出的“炎帝故里会同说”是有一定根据的,湖南会同就是“南方炎帝”发祥地。
炎帝陵大堂内的四周壁画浮雕 《晋书》卷92《文苑传·伏滔》说炎帝生于“黔中之地”,炎帝又号“连山氏”。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证据。再根据阳国胜提供的《“炎帝故里会同新说”证据材料》,参以2009年5月一些专家在湖南会同的实地考察,“炎帝故里会同说”的证据则更充分了。会同境内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尝百草、获嘉谷之地。炎帝所尝“断肠草”,据阳国胜说,该草“据《本草纲目》记载即"钩吻",钩吻只适宜生长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阳国胜还根据自己对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证,认为连山就是今会同的连山;炎帝所出生的华阳之常羊山,其“华阳”指巴蜀地区(会同在其地望内),“常羊山”则指会同连山境内的常羊山。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乡境内有“神农山”“神农庙”。相传炎帝发明了“茶饮”,连山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一个“茶亭庵”(遗迹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见到,会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说明了炎帝在南方的特色)。炎帝“日中为市”的传说广为流传,会同连山地区称“日中为市”为“赶连山”。如此等等,这些都为炎帝研究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六、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卞博士建议炎帝黄桃会与玉帝蟠桃会并列庆祝
2、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3、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4、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5、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卞洪登博士在炎帝生活过的湘江两岸考察 6、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创农历定日月,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8、以身作则立威德,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9、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10、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黄帝后裔卞洪登博士参观炎帝后裔姓氏陈列馆 这次在湖南拜祭炎帝陵时,才知道炎帝的生日是农历4月26日。笔者与炎帝同月同日生,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遗憾的是笔者在炎帝陵收藏的百家姓中没有看到卞姓。当然作为饱史书的卞博士,早知道自己是黄帝儿子龙苗之孙姬明之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卞氏最早的一支。尽管如此,这次能够带队拜祭中华民族第一帝炎帝陵也是十分高兴的事。炎帝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始祖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 炎帝耕耘生活过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七、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农业书籍 炎帝神农氏与农业相关的部分著述(据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文》: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毛泽东主席家乡韶山也是炎帝经略耕耘过的地方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 八、炎帝是中国医学奠基创始人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九、炎陵县概述 朱毛会师的株洲市炎陵县万寿宫 炎陵县,原名酃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1月,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截至2023年末,炎陵县常住人口15.77万人。 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贯穿炎陵。 西周,炎陵地属荆州。春秋,属楚国,战国,属楚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分黔中地为长沙郡,炎陵地属长沙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茶陵县,隶属长沙王国,炎陵地属茶陵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又随茶陵县隶属长沙郡。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仍隶茶陵军。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废茶陵军,酃县改属衡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废路置府,那县隶衡州府。 清代,上隶无变化。 民国2年(1913),废府置道,酃县隶湖南省衡阳道。民国9年,废道,郡县直属省管。民国26年,湖南设立9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炎帝家乡父母官前来北京卞博士办公室商讨全球华商公祭大典事宜 1949年10月,酃县隶属衡阳专区。 1952年11月,改隶湘南行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撤销,酃县改隶郴县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酃县建制,并入茶陵县,随茶陵县隶湘潭专署。 1961年6月,恢复酃县,仍隶湘潭专署。 1983年7月,改属株洲市。
1994年4月,因炎帝神农氏安葬于县西鹿原镇鹿原陂,报经国务院批准,改酃县为炎陵县。 截至2016年,炎陵县拥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58项、文物遗存200余处、文物藏品1300多件。其中,“炎帝陵祭典”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炎陵三人龙”、“客家山歌”、“炎帝传说”、“苏区歌谣”及“瑶歌”、“瑶拳”、“元宵龙灯”等进入省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成为湖南省首个拥有国家和省及市县各级“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金牌县”。
据史料载,从汉代起,祭祀炎帝已成习俗。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历史悠久,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炎祭、乐祭、龙祭等。祭典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十、朱毛第一次会师在炎帝陵福地
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炎陵县第一次会师,并且在这里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朱毛还在这里研究了从井冈山西坡登上了黄洋界最高峰,建立了第一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朱毛第一次在炎陵万寿宫会师后,研究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事宜
同时,朱毛在茶陵县建立了第一个工农兵政权,每年还在这里祭拜炎帝陵。有人说红色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得到了苍天的庇佑。这也是“要得旺敬祖上”的中国人光荣传统。现在正值清明节期间,无论炎黄子孙身在何处?都不能数典忘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