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流经哈萨克斯坦,注入俄罗斯的鄂毕河,最终北上注入北冰洋。它是连接三国的天然纽带,具备成为“三国合作示范河”的独特优势。 鄂毕河:作为西伯利亚西部的主要水系,是俄罗斯境内通往北极航道的关键内河通道,流域内资源富集。 2. 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卞博士在额尔济斯河沿线考察
额尔齐斯河中下游及鄂毕河流域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沿线有多个工业城市和资源基地,具备一定的货源基础。 3. 航运条件相对成熟: 卞博士在鄂毕河港口码头考察 相较于更东边的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鄂毕河流域的气候相对温和,通航期更长。俄罗斯在鄂毕河下游已有一定的航运基础设施和经验。 4. 与现有战略高度契合: 完美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以及俄罗斯的“北极开发战略”和“欧亚经济联盟”。 二、“做好水上丝路工作”的具体内涵 这远不止是疏浚航道,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 1. 航道标准化与升级: 卞博士在鄂毕河沿线考察 对关键浅滩、险滩进行疏浚和整治,统一航道水深和技术标准,争取实现较高吨位船舶(如3000-5000吨级)的常态化通航。 2. 港口枢纽建设与升级: 卞博士在额尔济斯河布尔津码头考察 中国端:强化新疆福海和布尔津的物流枢纽功能,作为陆河联运的起点。 哈萨克斯坦端:升级沿岸港口(如塞梅伊),使其成为集散中心。 俄罗斯端:强化鄂毕河下游的港口(如汉特-曼西斯克、萨列哈尔德)与北极航道的对接能力,建设成为内河与海洋航运转换的关键节点。 3. 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推动铁路、公路与河港的无缝衔接。特别是中国货物,可以通过“中欧班列”等铁路网络运至新疆、哈萨克斯坦或俄罗斯的河港,再“下水”北上,形成“铁路-河运-海运”的闭环。目前福海火车站西侧的1035平方公里水面,可见100个环福海集货码头。 4. 通关与物流便利化: 建立中、哈、俄三国间的“单一窗口”通关模式,统一电子单据标准,简化查验手续,实现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全线放行”,大幅降低时间成本。 5. 信息与导航服务保障: 合作建设航道水文、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和破冰船服务信息,确保北极航行安全。 三、中哈俄水上丝路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主权与协调问题:
挑战:河流主权属于沿岸国,尤其是鄂毕河主要在俄罗斯境内。俄方对主权和安全问题非常敏感。 策略:中方应定位为“参与者”和“共建方”,充分尊重哈、俄主导权,通过商业合同、投资共建等方式参与,强调共赢。可率先成立“亚欧运河筹委会或三国额尔齐斯河-鄂毕河航运合作委员会”,作为高级别协调机制。 2. 经济可行性: 挑战:初期的货流量能否支撑巨大的投资和维护成本。 策略:“以资源换航道”。优先运输沿线高价值、大宗资源产品,如哈萨克斯坦的粮食、矿产,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木材、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用确定的资源出口需求,来拉动航道基础设施的投资。 3. 生态环境制约: 挑战: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生态脆弱,环保标准极高。 策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采用最高环保标准,使用环保疏浚技术,为船舶配备严格的防污染设备。主动发布环评报告,与国际环保组织沟通,将该项目打造为“绿色北极开发”的典范。 4. 自然条件限制: 挑战:冰期长,通航期有限。 策略:前期主打“季节性贸易”,利用夏季窗口期进行大规模运输。同时,合作投资破冰船队,逐步延长通航时间。另外,也可以将这条亚欧运河水上丝路建成带盖光伏发电的全天候运输大动脉。只要可再生太阳能发电充足,就可以做成常年不冰的温室水上经济走廊。只要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光伏发电工程马上运营,那么亚欧建设N个靠水而居的小城镇集群。 四、亚欧运河水上丝路推进步骤 1. 第一步:联合可行性研究(1-2年) 三国联合组建专家团队,对河流通航能力、港口现状、货源潜力、经济效益进行精准评估。 2. 第二步:启动“试点航运”(1-3年) 选择一条特定航线(例如,从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鄂毕河下游某港),组织试点船队,运输特定货物,在实践中测试并完善协调机制。 3. 第三步:优先升级关键节点(3-5年) 集中资金和精力,优先疏通最关键河段,升级核心港口(如俄方的出海口港口),先实现“通”起来。 4. 第四步:全面系统建设(5-10年)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航道标准化、港口群建设、信息网构建等工作,最终形成一条成熟的“中哈俄北极内河经济走廊”和“水上丝路”“亚欧运河”沿线小城镇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