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甲子,65载正青春。
翻开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历史档案,看到的是一段胸怀“国之大者”、坚守地质报国初心的奋进历程,也是一卷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奋斗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为国找矿,到改革开放中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再到如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引领,积极助力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天津地矿人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防灾减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履职尽责,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基础先行,筑牢资源保障基石
地质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奠基石。
“全市已实现1∶5万、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调查精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天津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质科研领域,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学斌介绍。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还组织编撰出版了《天津市区域地质志》《中国区域地质志·天津志》等学术专著,这些系统性研究成果不但填补了多项地质研究的空白,而且全面提升了天津地质科研水平,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科学支撑。
“无可靠水源与矿产,工业腾飞就是无本之木。”说起改革开放初期,老专家孙振营很感慨。从引滦入津工程中地质队员与铁道兵并肩奋战,贯通“地下长廊”,到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无缝钢管厂等重大项目精准选址,再到探明全市94.3%的矿产资源种类、编制《天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天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天津地矿人构建起资源潜力评价、开发利用等全链条数据库,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履行。
可以说,天津地矿人的足迹遍布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在找矿方面,天津地矿人开展了金、铜、锰硼等矿产勘查研究,探明金属、非金属及水气矿产等33种,并对矿物特性、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利用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天津矿产资源有能源矿产相对丰富、金属矿产贫乏的特点,其中地热资源在我国沿海大城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已探明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天津虽然靠海,却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做好饮用水安全战略储备,是天津地矿人一直在努力的一件大事。该局积极开展地下水源地勘查,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
地热引领,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在天津东丽湖,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表水热储回灌工程,这里蕴藏着天津地矿人最闪亮的“绿色名片”——地热资源开发。
“截至目前,我们运用‘空-天-地’一体化勘查手段,对天津中心城区、东丽区、宝坻区等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展了大量地质勘查,勘查面积达6380平方公里,完钻地热井700余眼。”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阮传侠说。
“2020年,针对天津市全域温度高于25摄氏度、深度4000米以内的所有热储层,我们建立了三维地热地质模型,运用数字模拟技术计算各热储层地热资源储量,作了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分区。”
“天津地热供暖已覆盖300多个小区,惠及百余万居民,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7%。”
“我们攻克了砂岩热储回灌这一世界性难题,‘天津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从雄安新区地热规划编制到主编全国首部地热地方规章,我们制定了20多项制度、40余项标准,筑牢了开发根基。”
…………
如今,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逐步成长为集地热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型队伍。
科技赋能,锐意创新永不止步
地质科技创新是天津地矿人的一个永恒课题。一直以来,天津地矿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努力打造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领、重大科技问题和战略目标为导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纽带、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牵引的科技创新体系。
面对地面沉降这一“城市隐疾”,天津地矿人40余年广布监测“天网”。“2024年,我们承接了2.46亿元国债项目,为全国监测网建设积累了经验,地面沉降防治效果创历史最高水平。”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吕潇文自豪地说。
在蓟州北部山区,多精度调查与智能化预警系统时刻守护着山乡安宁。这里构建的地灾风险防控体系,充分运用天津市地灾风险预警系统和360余组多参数监测阵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空-天-地-人”防护网,实现“到点到户到人”的精准提示。
登录天津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地层构造、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下水分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图表数据跃然屏上。近年来,天津地矿局深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自主研发20余个信息平台,为“数字天津”提供地质大数据底座。
今天,在天津的地下空间,累计可探测3万余公里的管线、护航10余条地铁线路的“地质哨兵”,为“韧性城市”筑起一道无形屏障。
此外,天津地矿局着力鼓励科技人才在项目建设中开展技术创新和地学研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地矿人高水平履职和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从保障‘生命水源’到输送‘绿色能源’,从支撑‘工业发展’到守护‘安全底线’,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三光荣’精神的接力。”老地质队员李克骥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