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 评论 10小时前
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40年持续监测临沂地下水——
守护鲁南大地“地下血脉”
◎ 李卉 冯雪立
春寒未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田庄地下水监测站前,来自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环境地质所的青年技术人员李阳蹲在监测井旁,将线缆式水位计缓缓放入井中,显示屏跳出数字:水位8.16米,水温16.9℃。一旁的搭档将数据记录在册,在泛黄的纸页上绘制着这个监测点40年来的水位动态曲线。像这样的监测点,临沂市共有208个,分布在不同的县乡,李阳每日都要观察这些毫厘之间的数字变化。“目前数据较平稳,到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数据变化尤其要盯紧。”正高级工程师王宏雷对李阳说道。
作为临沂市地下水质量监测的“哨兵”,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就这样默默守护着鲁南大地的“地下血脉”,已坚持了40多年。
守护地下水是长期坚守的传承
拧开监测井防护盖的瞬间,李阳的眉头皱了起来——水位计屏幕闪烁着低电量警告。这位入职刚满三年的“90后”技术员利落地卸下设备,从工具包取出密封电池更换。
“全市的每个监测站,我们平均五天就要巡检一次,电池没电、设备受损的情况经常遇见,这种情况也非常容易处理,比较麻烦的是仪器的调试工作。”李阳介绍道,“地下水监测设备是精密仪器,需根据每个井的参数做不同的调整,才能监测到准确数据。”
地下水监测同时也是个“危险的体力活儿”。有些监测点位置较特殊,像蒙阴县岱崮镇的岩溶塌陷区监测点,平时就要攀爬陡峭山壁去记录监测。
“虽然这份工作比较费时费力,但这是40多年来七队地质人一直坚守的神圣使命。作为年轻一代,我要传承好。”李阳说,他们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全市所有监测点地下水的水位测量、采样和仪器校核等工作,还要对带回的水样进行30余项指标的化验和分析。
“以前都是背着四五十斤的水样走山路,现在冷链车直接开到监测站附近,‘幸福’了不少。”擦拭着新型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李阳介绍说,这架设备能在现场完成过去需要在实验室才能检测的18项基础指标,能及时、准确勾勒出临沂市地下水系统的“健康图谱”,其中多项数据成为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决策系统的重要依据。
每一份“诊断报告”字字千钧
在王宏雷的工具包里至今还保留着早期监测用的青铜测钟。
“以前没有现在的精密仪器,地下水监测更多是靠经验‘把脉’。”拿水位监测举例,水位自动测量仪出现之前,要通过趴在井口听测钟触水的声音来判断水位。“遇到刮风下雨,耳朵要紧贴井壁才能辨清。”王宏雷比划着说。
如今,临沂市地下水重点监测井已全部升级为遥测水位仪,数据每15分钟自动上传到山东省地质云平台。而随着《山东省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实施,这些监测数据已成为环保审批的“硬杠杠”。“去年某县垃圾填埋场环评时,根据我们提供的近三年地下水数据,建设单位将防渗等级从1米提升到2米,提高了保险系数。”
对于投身地矿事业30年的王宏雷来说,临沂市每块区域的地下水都像是他的老朋友。“每项数值的异动,都像是他们在‘咳嗽’,我作为他们的‘主治医生’,每一份‘诊断报告’都字字千钧,需要对它们负责,更是对全市人民群众负责。”说起这些经历,王宏雷一脸自豪。
建设“空-天-地-井”立体监测网
3月16日,七队办公楼里,王宏雷和李阳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水日”科普展准备岩心样本。这些从地下数百米深处取出的“大地年轮”,记录着临沂地下水40多年的变迁史,也记载着七队这支“地下水医生”的功勋。
自1984年起持续承担临沂市地下水监测以来,七队完成了覆盖1040平方千米的地下水调查,查清了全市的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及补给规律,为临沂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地下空间的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沂蒙山区贫水村庄开展水源勘探与打井工程,累计找水、打井200余眼,解决十余万人饮水问题和数万亩农田灌溉需求;通过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临沂城区划定了4处富水地段作为后备应急水源地,估算每日可提供30.8万立方米应急供水,满足300余万人的用水需求……
“今年将在临沂布设50处智能化监测井,未来每处地下水都会拥有‘健康档案’。”七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兆营指着电子沙盘上的地下水三维模型介绍,随着“空-天-地-井”立体监测网的建设,无人机遥感扫描地表渗漏,卫星遥感监控土地利用变化,地下传感器实时传输水质数据——这张科技大网将让地下水的每一次“脉动”都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