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 评论 10小时前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推进怀化-邵阳金矿项目野外矿产勘查——
雪峰山上寻金忙
◎ 曾昊 陈盼盼 李欣玥
在湘西雪峰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一群身着“地质蓝”的年轻人,正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探寻深埋地底的“黄金密码”。他们正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湖南省怀化-邵阳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项目组矿产勘查成员。他们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用坚守和执着践行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使命担当。
揭开“黄金走廊”秘密
雪峰弧金腰带,这条盘旋在江南造山带的“黄金走廊”,记录着华夏与扬子地块亿万年前的碰撞历史。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在此孕育出以金、锑、锰为主,伴生钨、铜、银等的复合成矿系统。2023年,长沙中心积极响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时间组建项目组,在怀化-邵阳金矿重点调查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力争为国家提供一批优质找矿靶区、勘查区块建议和矿产地。
雪峰山层峦叠嶂、翠屏耸立。与大自然造化出的秀丽风光相对比,地质人筚路蓝缕、风尘仆仆的“寻金之路”为雪峰山增添了几许别样风采。项目负责人曾昊伫立在隆回县石桥铺工作区,目光坚毅地凝视着远方轰鸣作响的钻机,“这里的地质构造犹如一部加密的‘藏宝图’,我们的任务就是破译它的成矿规律,钻机穿透的不仅是岩层,更是深部找矿的‘黄金走廊’。”项目组通过深化成矿理论认识指导找矿实践,创新运用大数据找矿、智能找矿方法手段,构建“赋矿层位+控矿构造+矿化蚀变分带”三维找矿模型,运用扩频激电、多极化大地电磁测深、高精度无人机航测等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分析,推动找矿喜结累累硕果。3年来,项目组通过钻探工程揭露查证矿化异常,实施11口钻孔,均钻见目标矿化带,控制金矿脉6条,矿脉长80米~1000米,宽0.5米~20.44米,品位1克/吨~11.50克/吨,矿床远景规模可达中-大型。
山野淬炼“地质勋章”
“钻机一响,回家别想。”这是长沙中心钻探机长唐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稍显自嘲的话语却体现了机台一线钻探人的艰辛。当钻机轰鸣声打破山间寂静,他和组员们便开启了“马拉松”般的“深山闭关”,短则半年,长则整年都要在野外一线“出勤”。机组实行“三班两倒”,人歇装备不歇,日夜与岩层较劲。每次钻井面对的复杂地层都是对机台人员的严峻考验。一次深夜,钻机突遇破碎带,泥浆喷涌而出。班长张宇带着组员在零度气温下紧急抢修,井喷问题解决了,但他和组员们“瘫坐”在地上,身上脸上沾满泥浆,俨然成为了一个个“泥人”。
在密林沟壑和悬崖峭壁间,化探采样员李海平正在开启水系沉积物“采样之旅”。微信运动步数常年霸榜的他,背着30斤重的化探样品穿密林、闯泥潭已是“家常便饭”,日均徒步10公里,磨穿的鞋底被他骄傲地称为“地质勋章”。技术骨干张珍力是开展路线地质调查的“小能手”,头顶烈日、攀岩越壑是他野外工作的缩影,他用地质锤敲击沿途露头岩层,在岩壁上用红色油漆做好标记。几年下来,他的脸黑得像块煤炭。采样员刘小坚用钢钎凿击的裂痕与纹路,使深藏地下的矿藏脉络逐步显现,形成一幅生动的“大地彩绘”。钻探编录员潘思远仔细端详着岩心盒中的每一块岩心,每当发现矿化现象时,他脸上便乐开了花,兴奋地说道:“最高兴的事是看到目标找矿层,这是对我们前期找矿工作的一种褒奖。”
用精神点亮“地质之光”
从“子弟兵”到“地调军”,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初心。这支队伍平均年龄35岁,骨子里流淌着军人艰苦不怕苦、有苦不言累的“精神血液”。
夜幕降临,窗外宵静,野外临时办公室灯火通明。技术骨干围坐在地质图旁,一起讨论深部成矿规律与找矿工作部署。老技术员徐德明感慨道:“以前,野外办公室挂着‘三件宝’:磨脱胶的地质锤、画满红线的地质图、一套来自不同地质体的岩矿石标本。现在,你们用三维大数据‘透视’地球,技术手段与时俱进,但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传统仍在传承,地质人的根和魂没变!”
能源资源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地质找矿工作将助力破解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外进口依存度过高的“卡脖子”难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3年来,项目组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0余项,提交新发现金矿产地1处,勘查区块建议3处,找矿靶区5处,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实现工勤技能转岗2名,用一串串沉甸甸的“成绩单”谱写了地质人的时代赞歌。
雪峰山寂静无声,但岩层褶皱间正响彻着笃定的锤音。当最后一缕暮光掠过钻塔,山脊线上依然晃动着蓝色工装。他们敲落的每一粒岩屑,都是写给深埋地底矿藏的密电,踏出的每一道足迹,都丈量着守护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