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 评论 11小时前 ◎ 武金峰 王术荣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故事虽被时光冲刷,却依旧熠熠生辉。它们记录着一代代地质人的艰辛与坚韧,承载着那些被遗忘在风中的青春年华。 在山西省地质勘查局的文委组织下,我有幸走进了拥有70年队史的省地勘局214地质队。在这里,我遇见了一群曾经的女子钻机队员,她们的故事,让我为之动容。 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奉献的故事。这些女子钻机队员,平均年龄不到17岁,却肩负起地质勘探的重任。她们追随祖国的需要,跨过千山万水,汇聚在中条山上,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地质女铁人的旗帜。 她们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中条山的冬天寒气逼人,冷风肆虐。在一次夜班结束后,山谷间突然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短短二十分钟内,天地间一片茫茫,分不清哪儿是山,哪儿是坡,哪儿是道。队员们需要从驻地返回工区,而平时攀爬的小道已被积雪覆盖,变得异常难行。 作为机长的蒋珍珍,决定独自在前面探路。她俯下身子,慢慢探索,从跪着行走到爬着找路。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飞扬的雪花没过了脚面,到达了小腿部位。队员们紧随其后,一跪一爬,一步一滑,跌跌撞撞地前行。经过数小时的挣扎,她们终于到达了山腰。然而,下山的路更加艰难。泥土和岩石因下雪变得光滑无比,返程之路格外险峻。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斜着身子缓慢前行,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和草屑。尽管疲惫不堪,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为今天的工作成果显著,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地球物理依据。 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队员们还要面对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在钻探过程中,她们需要频繁地提升和卸下钻杆。由于钻机是大口径取芯管,提升钻杆时需要使用10多公斤的大板叉。每次卸一根钻杆,都需要三四个人合力才能完成。如果遇到孔内事故,更是需要不停地上下提升钻具,一个班下来,腰酸背痛,动都不想动。然而,她们从不叫苦,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身体的疲惫和疼痛。 在执行平陆靖家山矿区的一次任务中,队员们遭遇了连续20多天的秋雨;帐篷里的被褥、衣服潮湿发霉,绿毛长了一层又一层;草藤在雨水的滋润下,爬过桌角、窗户、棚顶,冰凉的雨水从帐篷缝隙间渗进来,滴滴答答地落在床上、桌上、行李上。由于数天阴雨连绵,汽车根本上不了山,驻地面临断粮断菜的危险。为了节省粮食,队员们已经连续几天只吃小米饭加咸菜。为了确保按时完成钻探任务,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下山背粮!”队员们拿起雨披,穿上硕大的雨鞋,冒雨往返四十多公里的山路。她们相互扶持,脸上挂满水珠,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雨鞋里灌进了不少泥水和小石渣,一路上跌跌撞撞,磨出了许多血泡,刺骨地疼。然而,她们却从未放弃,坚持完成了任务。 地质人的工作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的考验。在执行芮城水峪矿区的一次任务中,为了抢时间赶任务,队员们需要在第一个钻孔完成后立即搬到山上进行第二个钻孔的施工。此时上山的路还没有修好,水管也未铺设。分队领导决定先带领队员们上山挖管道,第二天再进行钻机等大物件的搬迁。 光秃秃的山坡上,太阳把地面烤得热浪翻卷,山边的荒草被晒得触碰一下就要燃烧似的。队员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争先恐后地挖着铺设水管的凹槽。她们从中午挖到晚上,饿了吃几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点水壶中的凉水。夜晚回到驻地后,一个个脸上、胳膊上都晒起了一层层薄皮,手掌上也磨出了驼峰式红色的血泡,一夜的疼痛声伴随着夜风游荡在山谷间。 第二天,队员们忘记了昨天的疲惫和手掌中的刺痛。由于没有吊车,她们只能用木块垫、撬杠撬、大绳拉,把机器先拉到汽车上,再慢慢挪到能够滚动的钻杆上。一点一点地拉着,小心翼翼地边撬边移。当全部设备安全放置到作业区时,已经是凌晨,每个人累到筋疲力尽。 这些女子钻机队员的故事,只是214地质队史册上的一小部分。她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国家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质人才。她们的故事,就像一首首壮丽的诗篇,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岁月如歌,那些曾经的艰辛与奋斗,如今已成为地质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她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些地质人将继续勇接风雨,勇担重任,用自己的初心见证这繁华盛世。 (工作单位: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四地质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