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桂粤闽赣遥感科技大会“优秀青年遥感科技工作者”陈哲
发布日期:2025-11-12 14:33浏览次数:28
日前,江西省地调院矿产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陈哲,因其在航测遥感领域作出的积极贡献,在第十五届桂粤闽赣遥感科技大会上荣获“优秀青年遥感科技工作者”称号。
近日,笔者对他进行专访,倾听他如何用创新的画笔,在赣鄱大地的画卷上,绘就一幅幅精准的时空蓝图。

陈哲在超算中心对设备进行常规检查
笔者:陈工,祝贺您获奖。我们了解到您主持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大奖,比如南康区的航测项目,能谈谈这些项目的价值吗?
陈哲:谢谢。以南康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为例,我们通过全域无人机航空摄影,制作出高精度的1:1000地形图。这份图,就像是城市的“数字底板”。无论是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自然资源管理,都需要它作为最基础的依据。我们做的,就是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打好这个“数据地基”。金奖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它鞭策我们必须将每一个项目都做成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
笔者:除了工程项目,您也牵头了多项前沿科研,比如“时空云数据智能处理系统”和“基于云+AI的高性能大数据处理中心”。聚焦这些方向科研的初衷是什么?
陈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海量、多源的时空数据。我们必须寻求突破。所以,我们提出“云+AI”的思路,就是要构建一个强大的“数据大脑”,解决数据量大、访问困难、处理效率低等卡脖子问题。2022年初,我省就将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发展工程”予以重点推进。这几项科研不仅是提升我们自身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为了打造江西自己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贡献一份地质力量。
笔者:你的研究多次提到“AI”“云平台”“多传感器融合”,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相较于传统遥感,“AI”“云平台”“多传感器融合”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
陈哲:与传统遥感相比,“AI”实现了从“人工判读”到“智能提取”。解放了人力,实现了信息提取的自动化、智能化。过去,我们从海量遥感影像中提取信息,比如识别建筑物、作物类型,主要靠人工判读,效率低且主观性强。现在,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训练出专用的AI模型。它能在几分钟内自动、精准地从成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中识别出目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云平台”实现了从“单点分析”到“全局洞察”,借助云平台。我们可以处理和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规律和趋势。遥感数据是典型的“大数据”,动辄TB/PB级别,传统的单机处理已经不堪重负。云平台提供了弹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存储空间,让我们可以处理多时相、多分辨率、多来源的庞杂数据。
“多传感器融合”实现了从“平面感知”到“全息认知”。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我们获取的地球信息不再是二维的、片面的,而是立体的、全息的、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没有一种传感器是万能的。光学影像能看到地物颜色纹理,但受天气影响。雷达卫星能穿透云雾,但成像原理不同。我们将无人机高光谱、激光雷达、卫星影像等多源数据融合在一起,就像是让一个人同时拥有了彩色视觉、夜视能力和透视能力。这使我们能够构建更加真实、立体的实景三维模型,能够穿透森林植被看到真实的地形,能够从多个维度去解译一个复杂的地物。我们正在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语义SLAM系统,正是为了让移动测量设备在复杂环境中也能实现精准的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笔者:请介绍下超算中心的相关情况。
陈哲:超算中心是我们近年来在科研基础设施上的一项关键投入。它的建成,标志着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一次重要升级。在我们承担的龙南市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中,需要完成65平方千米的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这种级别的数据量和计算复杂度,在以往依靠传统工作站,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但是,依托我们新建的超算中心,这项工作仅用了5天时间就全部顺利完成。
笔者:我们还注意到,您的研究非常接地气,比如农情监测平台。遥感技术是如何服务农业的?
陈哲:我们利用高分系列卫星影像,对县域的农作物生长、面积、长势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监测。这就像是给农田装上了“天眼”,实现了精细化、全过程的监管。以前靠人力难以全面掌握的情况,现在通过我们的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最终目的是为了守护好我们的“粮袋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笔者:从工程项目到科研平台,再到具体的农业应用,您如何看待这种跨领域的探索?未来有什么新的展望?
陈哲:我认为,遥感科技的真正生命力在于融合与应用,赋能千行百业。从地形测绘到地质调查,从农情监测到智慧城市,我们一直在探索遥感技术的无限可能。未来,我和团队将继续深耕于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解译等关键技术,让遥感数据变得更“智能”、服务更“精准”,努力让遥感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
采访结束时,陈哲又匆匆赶往超算中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遥感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精神。他们扎根于红土地,用创新的算法与精准的数据,描绘着更加明晰的现在,也勾勒着更加智慧的未来。
(省地调院矿产所 郑晓丹/文 黄世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