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昌 梁圣建 赵广印
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的沟壑梁峁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脚踩黄土、手握仪器,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在能源勘探与矿山安全的战场上默默坚守。他们就是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综合勘查技术部陕甘蒙项目部。十余年来,这群“大地探秘者”肩负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使命,用科技赋能、以实干破局,在西北高原写下“地质报国”的奋斗篇章。
锚定能源主战场
以“鲁煤速度”筑牢资源根基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西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时代地质工作者要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综合勘查技术部西北区负责人梁圣建的话语,道出了陕甘蒙项目部全体成员的初心。

巴彦高勒煤矿勘探项目野外施工现场
自2012年进驻内蒙古巴彦高勒煤矿起,项目部便开启了“年年有项目、岁岁出成果”的深耕模式,累计完成地质勘查与技术服务项目50余个,覆盖地质测绘、水文工程、物探分析、科研攻关等多个领域,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后盾”,获得矿方高度认可。
在内蒙古塔然高勒矿区油房壕北部煤炭勘探项目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部队员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70天里,他们昼夜奋战,累计完成钻探进尺近2万米,创下了令人瞩目的“鲁煤速度”,成功探明近10亿吨煤炭资源。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家能源储备注入“强心剂”,更让山东局研究院在西北能源领域站稳了脚跟,打响了“山东煤田地质”品牌。
聚焦安全生命线
用“精准治理”破解矿山难题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矿山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陕甘蒙项目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安全保障力,在隐蔽致灾因素防控方面持续发力,为煤矿筑牢“安全防线”。
陕西省府谷县三道沟煤矿面临水害、瓦斯、火灾等多重潜在风险,安全生产压力陡增。项目部迅速抽调精锐力量组建技术团队,深入井下开展系统“诊断”,通过现场勘查、数据分析、风险研判,精准锁定致灾因素,量身定制科学治理方案,最终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煤矿生产扫清了障碍。
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方家畔煤矿项目中,项目部迎来了新的挑战——实施全国首个煤层顶板火烧岩注浆治理工程。队员们反复论证、大胆尝试,成功根治30104工作面水害,让原本的“缓采区”变身“可采区”。这一突破不仅盘活了宝贵的煤炭资源,帮助企业提升效益,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技术,为全国同类矿井的安全难题提供了“山东方案”。
激活创新原动力
靠“产学研用”锻造技术硬实力
科技创新,是项目部攻坚克难的“核心武器”。多年来,他们坚持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依托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精准转化、高效应用。
在巴彦高勒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中,项目部融合“地面瞬变电磁勘探”等先进技术,精准刻画含水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富水地质模型。这套模型如同“精准导航仪”,为煤矿水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获评全国煤炭地质行业“十三五”优秀成果。
项目部注重从项目实践中凝练科研课题。他们基于东胜煤田塔然高勒矿区研究项目,开展项目科研化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结合、宏观与微观融合等手段,深入剖析塔然高勒矿区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煤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聚煤规律等问题,在成煤古地理恢复、煤相类型及聚煤规律等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塔然高勒矿区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形成的“实践—科研—再实践”良性循环,让综合勘查技术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技术硬实力持续增强。
培育地质新铁军
凭“精神传承”夯实发展基础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陕甘蒙项目部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师带徒”传统模式将优良作风、精湛技艺代代相传,以重大项目为“练兵场”,在艰苦环境中锤炼青年骨干,着力打造一支“能吃苦、能钻研、能开拓、能奉献”的新时代地质铁军。
项目部队员们既能扛着仪器翻山越岭,完成野外勘查任务,也能坐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突破技术瓶颈。他们用脚步丈量西北大地,用坚守诠释 “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这支队伍,已成为综合勘查技术部持续发展的“底气”,更是山东局研究院的宝贵“财富”。
十余载深耕西北,山东局研究院综合勘查技术部陕甘蒙项目部步履铿锵、硕果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的目标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清晰。他们将继续秉持“地质报国”初心,紧扣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创新,以更昂扬的姿态攻坚克难,在西北热土上持续深耕,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更多煤田地质力量。